最近網上有個新聞事件:在重慶、貴州、湖南三地交界的邊城,一農家樂門口安放了一只公雞雕塑,并懸掛二維碼,游客掃碼支付二元后可以停到雞叫聲。一游客分享自己游玩經歷時,將二維碼分享到網上了,引起了很多網友興趣,甚至遠程掃碼下單,然后在評論區詢問“雞叫了沒?”。
顯然,這個雞鳴游樂設施引起大家興趣,創意算是成功了!從這件事情可以悟出文旅創意的三個要素。
一、文旅項目創意的三要素闡釋:
1.1無絕對原創,創意都是有基礎的再嫁接
上述創意有兩個創意基礎:界碑的形式感;雞鳴三省這個成語。
在過去,省市交界地方,可能會立有一個界碑。可能有人橫跨界碑,雙手比V擺個pose照個相。這就是創意基礎原型。后來把界碑升級為公雞雕塑,這就是創意升級了。
當然這個升級還基于另一基礎,即漢語有“雞鳴三省”這個成語。
1.2文化與科技是創意的兩翅膀
如果沒有文化挖掘,例如一個老大粗甚至不知道“雞鳴三省”這個成語。是很難得到從“界碑”升級為“公雞”靈感的;
如果沒有科技助力,一個文化人雖然想得到雞鳴雕塑的創意。但如何真正能聽到雞叫,還得借助音響電路科技;進一步迎合手機時代,還得借助二維碼科技。
1.3文旅創意不能簡單模仿,工業化與在地性須協調
顯然這個內藏音響、掃碼會叫的公雞雕塑是一個工業化產品,并非農家樂老板手工打造的。
假設另外一個沒有省市交界獨特區位性的休閑農莊,也在自家農家院里設置一個同款雞鳴雕塑,效果會好嗎?雖然不排除偶爾也有游客愿意下單掃碼聽雞叫。但很顯然,“雞鳴三省”這個文化共鳴點是沒有的,因此所能引起引起的游客心理消費沖動也會小得多。
所以文旅產品要成功,雖不排斥工業化標準化,但一定要工業化與在地性協調,有時候工業化產品需要依據在地性適當改造。簡單照搬所謂網紅項目是難以最終成功、持續成功的。
二、北京至道規劃院的創意實踐例舉:
我們為某政府部門打造廉政教育基地核心項目“貪廉迷宮”,就充分體現上述創意三要素
先看這個創意的設計圖,然后再解析:
2.1“貪廉政字迷宮”也非絕對原創,有嫁接基礎
基礎是迷宮游樂形式,這個國內外不鮮見。
至道規劃院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做成有特殊含義字體造型的迷宮而已,但這就形成樂一個寓教于樂的獨特IP。
2.2 “貪廉政字迷宮”創意借助樂文化這個翅膀
這個創意很好地挖掘了漢字文化,把漢字字義的直觀、形象的特點做到極致,讓游客直接體驗感超強。例如“貪”字迷宮的設計是無出口的,只有通過中間橋梁進入“廉”字迷宮才有出口能走出去,寓意“貪無出頭之日”。
2.3“貪廉政字迷宮”可以模仿嗎?還是要看“在地性”問題
至道規劃院這個“貪廉政字迷宮”創意作品曾引發業界熱議。某超大企業曾經和我院探討,想模仿設計一個。可行嗎?
首先,我院認為該企業目的同樣是廉政建設,這是基本吻合“在地性”的;但是其次,微觀細分的“在地性”還是有差別的。不宜照抄。我院的原創作品落地于一個與旅游區融合的廉政教育基地,所以設計時強調寓教于樂的游樂性,例如游客通過“廉”字迷宮找到出口后,就能進入叛變風光旖旎的小湖面景觀。而某超大企業的項目是落地于辦公樓庭院的,嚴肅的辦公環境和周邊相對局促的環境,其實是不適宜強調游樂性的,反倒應該強調瞻仰性。
三、小結:道可道,非常道
創意之所以是創意,往往對外展現為獨一無二的IP特性。但我們不能神化創意,其實內在而言,所有創意都是基于可循的規律基礎上,再加上少許靈感。北京至道文旅規劃院深耕文旅規劃行業多年,大致用三句話來概括文旅創意項目的規律:①不追求絕對原創,嫁接式創意更靠譜;②文化和科技是文旅項目創意的兩扇翅膀;③文旅項目創意,不排斥工業化標準化,但必須結合“在地性”。